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博览  > 区域创新
在“看不见”的尺度上发挥效用
发布时间:2025-08-22 来源:科普时报 责任编辑:科普网 【字体: 打印
□ 尹传红
2025年最新研究数据显示,全球已有逾200个科研团队致力于医疗纳米机器人的开发,其中约30%的项目进入到动物实验或初步临床阶段。另据报道:哈尔滨医科大学与哈尔滨工业大学联合研发的纳米机器人集群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可突破血栓周围的层流屏障,将药物精准递送至病灶部位,仅需6分钟就能完全清除4毫米的静脉血栓,其效率是传统溶栓药物的数十倍。这种以纳米尺度(十亿分之一米)设计的微型机器装置,正在重新定义疾病治疗的范式。
上述信息发布之际,我正在审读新一期《前沿科学》文稿,欣喜地发现,这期杂志的主旨话题——纳米生物医药,与之真是再好不过的印证与呼应。这里所说的纳米生物医药,即是在纳米尺度上重新设计药物的形态、递送方式和作用机制,把药物装进极其微小、智能化的“载体”中,帮助它们穿越人体内部复杂的血脑屏障、肿瘤微环境等屏障系统,更精准地发挥效用。
关于纳米药物,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赵宇亮应邀为《前沿科学》撰写文章评述说,这种新型药物独特的空间尺寸、表面化学性质以及可控自组装特性,使其在医学成像、药物递送、疾病诊疗等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和发展潜力,为解决传统小分子及生物大分子药物生物利用度低、生物相容性差、易降解等问题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法与解决方案,已成为生物医药领域的热门研究方向。
目前,我国纳米生物医药正处于创新爆发期,在基础研究、产业转化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许多纳米药物和纳米生物材料已成功开发并获得临床批准。其中的纳米递药系统特别值得关注。这一融合了药学、化学、材料学、生物科学、工程学与医学等多个学科的技术,眼下正推动药物治疗从传统的“无差别轰炸”向革命性的“定点清除”升级。
纳米递药系统是指以天然或合成高分子、脂质材料、蛋白类大分子、无机材料、仿生材料等作为递药载体,通过溶解、分散、包裹、吸附和偶联等方式与药物结合形成纳米分散体,如脂质体、纳米球和纳米囊等,并经特定途径将药物释放至目标组织或细胞的技术。其优势在于提高药物稳定性、延长体内循环时间、减少对健康组织的损伤,还能在病理信号刺激下实现药物的可控释放,从而达成精准递送。这正是一个世纪前药物学家就憧憬创造的如“智能导弹”般的药物。
纳米技术应用于医学影像领域,也给精准诊断和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制定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当下,纳米影像探针正处于从实验室走向临床转化的关键时期。与传统的结构成像不同,它可以在分子水平实现对体内生物过程的灵敏检测,甚至能在细胞和分子层面上精确地反映病灶信息。可以预见,纳米影像探针将在精准医学时代发挥愈加核心的作用,真正实现从可视化诊断到智能化治疗的跨越,为疾病早筛、精确干预和疗效评估提供坚实支撑。
在“看不见”的尺度上,已有越来越多的奇迹变得明朗。